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電解質與解離說

一、電解質的定義:溶解在水中時能導電的物質稱為電解質。相同濃度的電解質水溶液導電度較高的稱為強電解質;相同濃度的電解質水溶液導電度較低的稱為弱電解質。
為什麼會有導電度高低的差別呢?因為不同的電解質在水中解離成正負離子的比例是不同的。如果解離度很高,在水中的正負離子就比較多,導電度就比較高。

二、電解質溶解在水中為何可以導電?阿瑞尼士在他的博士班論文中提出解質在水中會分解為帶正電的正離子和帶負電的負離子。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以這個理論來解釋電解質溶解後導電的現象。但若要讓電解質分解後帶電,就必須違背當時被奉為圭臬的原子說。於是這個論文提出來時,評審委員都認為這個理論違反常識。經過數小時冗長的討論之後,才以最低分讓這個論文通過。

後來在1897年,湯木生發現了電子,才直接的證明了阿瑞尼士的解離說是正確的。1903年,阿瑞尼士以電解質解離學說得到諾貝爾化學獎。

三、 阿瑞尼士的解離說(1884年提出):
甲、電解質溶於水中時就會分解成帶電的離子,帶正電的稱為正離子(陽離子);帶負電的稱為負離子(陰離子)。這個分解的步驟就稱為「解離」。

乙、數個原子結合成原子團也可以帶電荷。例如:硫酸根離子SO42-、硝酸根離子NO3-、氫氧根離子OH-、銨根離子NH4+。
丙、電解質水溶液中,正離子所帶的正電總電量與負離子所帶負電總電量相等,故溶液呈現電中性。陽離子和陰離子必然同時存在,而且攜帶的總電量相等。
丁、離子在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動,當通有電流時,正離子移向負極,而負離子移向正極。這些移動的離子,構成溶液的電流,所以水溶液可以導電。
戊、解離說的價值:解離說可以解釋為何電解質溶於水中可以導電,導電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也可以利用解離說中正負電荷相等的原則,去判斷水溶液中正負離子的莫耳數比。
四、電解質的種類:
甲、酸:醋酸(乙酸CH3COOH)、鹽酸(氫氯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等,在水中可以解離出氫(H+)離子和陰離子(或陰離子團)(CH3COO-、Cl-、SO42-)。
乙、鹼:燒鹼(氫氧化鈉NaOH)、氫氧化鎂 (Mg(OH)2)、熟石灰(氫氧化鈣Ca(OH)2)、在水中可以解離出氫氧根離子(OH-)和陽離子(或陽離子團)(Na+、NH4+)
丙、鹽類:酸的陰離子和鹼的陽離子結合生成鹽類。食鹽(氯化鈉NaCl)、硝(硝酸鉀KNO3)、氯化鈣(CaCl2)、氯化銨(NH4Cl)
延伸閱讀:
1.電解質
2.阿瑞尼士

沒有留言: